日期:2012-08-30
|
作者:摘自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》
|
7月21日,北京市遭遇强降雨,降雨持续近16个小时,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,造成一场重大灾害;8月3日,台风“海葵”席卷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等地,暴雨致使多地直接损失超百亿元,洪水致使浙江苕溪决堤;8月5日,受台风“苏拉”和“达维”影响,大连、鞍山、本溪等市的部分地区受灾……
频发的暴雨洪水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惨重的损失,与之相反的是,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缺水,甚至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以致地面下陷。能否将雨水回收利用起来“变灾为宝”?
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北京市水务局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等部门正准备出台新规定,新建建筑物不配建蓄水池不批规划,配建蓄水池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资金奖励。
“这是好事。”北京依固建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长松笑着对记者表示,“这事往大了说,防灾减灾,回补地下水,利国利民;往小了说,收集雨水利用比自来水要便宜,经济上也有利益。”
防治城市“涝病”
8月初,北京市排水集团开始逐一打开位于北京西站旁著名“淹点”莲花桥的下水井盖,用直径500毫米的下水管道替换原来直径200毫米的管道。根据北京市排水集团的规划,一个规模颇大的地下蓄水池将在建成后辅助泵站,解决这里多年的积水难题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项工程是雨灾之后的“亡羊补牢”。
而就在近日,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各方都在讨论北京治涝问题,计划投入资金巨大,难度也很大。但是治涝不能等,今年北京市从居民小区配建蓄水池入手,将新建蓄雨池、人工湖、下凹式绿地等集雨工程230处,城区铺设透水砖15万平方米,全市新增雨洪综合利用能力1500万立方米,不仅可以解决相当比例的城市降水流量问题,还可以节约用水。
治理城市“涝病”,北京已经提上日程。
“国内所有城市的排水管网都是按照最小的代价设计的,而在最早的国家标准中,城市排水系统只能应对0.5年甚至0.25年一遇的暴雨。也就是说,一年内涝2-4次是正常的。”上海竞舟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经理陈振义对记者表示:“欧美国家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至少是15-20年,香港的排水标准甚至高于20年一遇,而拥有2000万常住人口的北京城,最高标准的排水系统如奥运村一带,也仅仅是3-5年一遇。遭遇几十年一遇的暴雨,内涝也就不奇怪了。”
“这实际上是成本的问题。”陈振义说:“防汛要求越高,管道肯定越大,各方面成本就上去了。尤其许多小区的管网比标准要求的还要小,而且现在的城市排水系统适应的是原来的标准,要提高排水量,单纯更换管道、购置泵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城市‘逢雨必涝’的尴尬局面。”
因此,循环利用雨水成了治理城市“涝病”的一条出路。
比投资太阳能有前途
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双紫园小区,每当下雨,小区内的建筑、屋顶、绿地、道路雨水就会沿着边沟形成径流,通过地下管道进入隐藏在停车场下面一个长13米、宽8.25米、深3.3米、容积为354立方米的平流式矩形沉淀池。经过沉淀处理之后的雨水经新型高流内联过滤器过滤,进入长14米、宽10米、深3.8米、容积为532立方米的蓄水池,再由蓄水池通过管道分配水资源的利用,用于浇灌绿地、喷泉、假山景观、电脑洗车、消防、公共卫生冲洗和供暖等。
“一般小区蓄水池平均蓄水量在100立方米左右,10个小区就是1000立方米,100个小区就是1万立方米,这可是1万吨水啊!全城的小区、公共场馆如果都建雨水回收系统,那暴雨还能形成内涝吗?而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,循环利用雨水也确实能省钱。”陈振义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:“在上海绿地新江桥我们做了一个雨水搜集系统,用来绿化浇灌。蓄水池只有50立方米,一年可以收集雨水3000立方米,水池成本20多万元,总投入40万元左右,10年左右就能够收回成本,这还是因为上海水费偏低。”
“一个小区的蓄水系统10多年就能收回本钱,但它可以用几十年,而且也没有并网方面的困难,效益比装太阳能光伏要稳得多。”陈振义说。
“按现在的水价估算,小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要十二三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。小区雨水回收系统又不是国家大型电站,所以从资金回收周期来说,确实是有点长了。”徐长松表示:“但现在水资源缺乏,很多地方由于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陷,把雨水回收利用既能防灾减灾,又能循环用水,多余的还可以回灌地下水。事实上,循环利用雨水是只有好处找不到坏处,综合效益不比太阳能差。”
在双紫园小区,从假山、喷水池、绿地喷灌到日常生活相关的清洁、冲厕、消防、供暖等系统都在利用蓄存的雨水。据介绍,这项工程能使一个生活小区每年节约2.88万立方米的水。
雨水循环利用正在发展
“我们本来是给国外代工的,开始根本不知道生产的是什么东西,后来问了才知道是处理雨水的。”徐长松笑着说:“我们一想,这是件好事,所以就开发了国内市场。”
“比较老的处理方式,比如‘鸟巢’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,采用的是膜过滤的方法,维护成本很高。现在的技术维护成本要低得多,单单就经济效益来说已经有利可图了,这表明雨水循环利用有了市场化发展的可能。”陈振义说:“近年来我们已经做了近百个项目,其中江苏最为成功,因为政策、补贴资金都落实得很到位。”
专家表示,对于小区雨水循环利用来说,目前的一个问题是利益分配。兴建雨水循环系统的投资者是房地产开发商,但雨水利用是一个长期项目,所以获利者是后期管理者物业公司。如果补贴不到位,物业公司也只能获得雨水的直接利益,而防汛、环保、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利益获得者是政府有关部门,但他们并没有投入。
“所以,房地产开发商对雨水回收利用的兴趣不大。”徐长松告诉记者:“很多开发商就是炒作绿色环保的概念,因为政府要求必须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,他们就应付一下,无论水池大小还是实际效果都打了折扣。雨水回收的好处物业公司能得到、社会能得到,就是投资者得不到,环保意识不能当饭吃啊!”
北京市节水管理有关负责人介绍,此前媒体报道的封闭式雨水收集池每立方米奖励500元,是过去北京市曾经用过的一个标准,目前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正在制定新的奖励办法。“奖励会分市区两级,其中市级的奖励会由市水务局进行认定和奖励,区级政府也会对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建筑给予奖励”。
“总体来说,雨水循环利用产业是欣欣向荣的。”徐长松表示,“两三年前,人家知道我是做雨水循环利用的都会赞一声这是好事,可是没人动手。现在不同了,有些新建的小区会过来说,我这里有个小区,你帮我做个方案。今后的情况还会更好,因为政府鼓励,相关的政策落实后投资者能够获利,大家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。另外,人们的节水意识在提高,许多工程评优都要求有雨水循环利用系统,这个产业会越来越好。”